孕期和产后出现漏尿,其实都与盆底肌功能受损密切相关,但两者的成因和恢复过程存在差异,这也是为什么孕期漏尿没在意,产后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更明显的原因。 孕期漏尿主要是因为:随着胎儿长大,子宫重量增加,持续压迫盆底肌和膀胱,使盆底肌长期处于拉伸状态,弹性暂时下降。同时,孕素变化(如松弛素)会让盆底组织变得松弛,当腹压突然增加(咳嗽、大笑等)时,膀胱括约肌控尿能力减弱,就容易出现漏尿。这种孕期漏尿多为“暂时性压力性尿失禁”,很多人会觉得生完孩子就好了,因此选择忍耐。但产后漏尿往往是盆底肌“实质性损伤”的信号: - 分娩过程中,盆底肌和周围韧带可能因过度牵拉、撕裂而受损,尤其是顺产时,胎儿通过产道会对盆底组织造成机械性损伤,导致肌肉纤维断裂、神经受损,控尿能力进一步下降。 - 即使是剖宫产,孕期长期的子宫压迫已经让盆底肌承受了持续压力,加上素影响,盆底功能已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弛,产后仍可能出现漏尿。 - 若产后过早负重、便秘、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频繁发生,会进一步加重盆底肌负担,延缓恢复甚至加剧症状。 简单来说,孕期漏尿更多是“盆底肌疲劳”,而产后漏尿可能是“盆底肌损伤”。如果产后没有及时干预,盆底肌的损伤可能长期存在,甚至随年龄增长加重,发展为更严重的压力性尿失禁,影响生活质量。 因此,产后漏尿不能忽视,建议在产后42天复查时主动告知医生,通过专评估(如盆底肌力检测)确定损伤程度,及时进行康复训练(如凯格尔运动、生物反馈治疗等),大多数情况都能通过科学干预得到改善。